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关闭
        关闭

        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入口_亚洲365bet体育_Microsoft 365家庭版

        首页 > 专题专栏 > 民意调查 > 民调报告 > 内容 返回上一页
        守安全、保畅通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——2021年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入口_亚洲365bet体育_Microsoft 365家庭版“3﹒15”消费者权益日调查报告
        来源: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入口_亚洲365bet体育_Microsoft 365家庭版统计局 日期:2021年03月22日 16:17作者: 点击量:

       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,进一步改善我市消费环境,促进消费畅通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入口_亚洲365bet体育_Microsoft 365家庭版政府民意调查中心于“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”到来之际,在全市范围开展了“3·15守护安全  畅通消费”问卷调查,以期了解百姓消费热点、投诉难点及关注焦点问题,努力构建新时代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,营造企业守规、行业自律、百姓放心、消费舒心的消费环境。

        此次调查采用电话访问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,收回有效问卷1886份。成功样本中,男性受访者占55.0%,女性占45.0%;按年龄结构分,18岁以下受访者占0.2%,18-50岁占72.2%,51岁及以上占27.6%;按受教育程度分,初中及以下占18.0%,高中或中专占21.8%,大专占25.7%,本科及以上占34.5%。

        调查结果显示:消费者对我市消费市场秩序总体比较认可,八成以上受访者对消费环境比较满意;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,但消费者选择积极维权方式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所下降,显露出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,不愿耗时费力维权;消费者对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有了更高需求,不断涌现的消费新业态、新模式需要制定专项的法规条例加强规范引导;期待政府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促使广大商家企业诚信合法经营,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
        一、调查结果分析

        (一)消费评价方面。86.2%的消费者对我市消费环境表示放心和认可。调查显示:有24.5%的受访者对我市当前的消费环境表示放心,有61.7%的受访者对市场环境表示比较认可,觉得仅部分行业或品牌存在问题;另外有7.3%的受访者表示不放心,觉得大部分行业或品牌存在问题;有6.5%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。

        当问及日常消费中,您对哪类商品质量比较满意时, 受访者认为“家电、手机等电子产品”、“生活日用品”、“药品”、“食品”、“金银首饰”等商品比较满意,满意度分别达54.7%、38.0%、24.6%、24.6%和22.5%;其次为“服装”和“汽车及零配件”,满意度为18.3%和17.6%;“化妆品”和“养生、保健品”满意度较低,仅有14.5%和10.2%。从中可以看出化妆品、养生保健品质量在消费市场存在问题较多,需要日常重点加强监管和整治。

        日常消费中,消费者对哪类商品质量比较满意(多选)

        序 号

        选 项

        比 例

        1

        家电、手机等电子产品

        54.7%

        2

        生活日用品

        38.0%

        3

        食品

        24.6%

        4

        药品

        24.6%

        5

        金银首饰等

        22.5%

        6

        房屋、装修

        20.1%

        7

        服装

        18.3%

        8

        汽车及零配件

        17.6%

        9

        化妆品

        14.5%

        10

        其它

        13.5%

        11

        养生、保健

        10.2%

         

        当问及日常服务性消费中,您对哪些服务性行业比较满意时,受访者对“公共交通服务行业”和“快递物流服务行业”的满意度最高,分别达到52.9%和42.8%;其次是“餐饮服务行业”、“通信和网络服务行业”、“教育培训服务行业”和“医疗卫生服务行业”,分别达到36.5%、28.2%、23.0%和23.0%;排在后两位的是“老人护理养老服务行业”和“住宿服务行业”,只有15.6%和15.2%。调查显示,百姓对我市大部分服务型消费市场比较满意,但仍有部分行业存在问题,还应加强监管,提升服务质量。

        日常服务性消费中,消费者对哪些服务性行业比较满意(多选)

          序 号

        选 项

        比 例

        1

        公共交通服务行业

        52.9%

        2

        快递物流服务行业

        42.8%

        3

        餐饮服务行业

        36.5%

        4

        通信和网络服务行业

        28.2%

        5

        教育培训服务行业

        23.0%

        6

        医疗卫生服务行业

        23.0%

        7

        金融保险服务行业

        20.0%

        8

        居民家庭家政服务行业

        17.0%

        9

        旅游服务行业

        16.5%

        10

        老人护理养老服务行业

        15.6%

        11

        住宿服务行业

        15.2%

        12

        其他行业

        10.2%

        (二)消费维权方面。有18.3%的受访者表示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,合法权益受到过侵害;有69.9%的受访者表示在遭遇侵权行为后,采取了维权行动,保护自身利益,此比例比上年下降了6.3个百分点;另有30.1%的受访者表示自认倒霉、不了了之,此比例比上年上升了6.3个百分点。调查显示,在实际采取维权行动的受访者中,有40.5%直接与商家交涉,还有12.7%的向媒体、消费者协会投诉曝光,5.8%的向法院提起诉讼。但从保护自身利益的维权比例下降和自认倒霉、不了了之比例上升可以看出:消费者选择积极维权方式,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所下降,维权成本较高,不愿耗时费力维权的现象日益明显。

        受访者认为最常见的侵权行为排位靠前的是“信息泄露”和“虚假宣传”,分别为46.2%和39.7%;其次是“霸王条款”、“假冒伪劣”、“售后服务”,分别为25.8%、24.7%、18.3%。表明在当前消费过程中,消费者十分看重商家的诚信经营,规范和净化消费市场还任重而道远。

        在问及作为消费者希望获取哪些知识和技能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,63.6%的受访者认为要购买品牌商品,拒绝“三无产品”;56.3%的受访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维权知识与维权方法;49.3%的认为消费者要熟悉合法权益;49.3%的认为要经常关注新闻媒体对商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报道;48.3%的认为要掌握辨别商品真伪的技巧。从调查结果分析,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,不仅是消费者的愿望,更是优化消费环境、促进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
        (三)消费渠道方面。有38.1%受访者经常通过微商、直播带货、电视或网络购物;61.9%受访者只从实体店购买商品。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普及,我市居民已远远不满足传统购物渠道,选择多元消费渠道进行购物的比例越来越高。同时在多元购物渠道购物时,有56.8%的受访者表示从微商、直播带货、电视或网络等渠道购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,比上年的54.0%略有上升。近年来,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,众多消费新业态、新模式应势而生并迅猛发展,在不断丰富人们消费生活的同时,损害消费者人身、财产、个人信息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,需要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,规范各类消费业态在法治轨道内规范有序发展。

        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        (一)经营者需要诚信。随着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,消费领域各种不诚信经营行为逐渐增多,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而且侵蚀了消费者的信任,打击了消费信心,成为制约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。调查显示:消费者认为比较普遍的侵权行为有“信息泄露”(46.2%)、“虚假宣传”(39.7%)、“霸王条款”(25.8%)、“商品质量”(假冒伪劣)(24.7%)、“价格欺诈”(17.7%)。说明我市消费者对不诚信经营行为高度关注和抵制,且制约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愿望,损坏了良好的营商环境,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

        (二)消费者维权成本高。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,对如何维护自身权益问题也越来越重视。调查显示:在遭遇侵权行为后,近七成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再自认倒霉,积极维护自身权益;有5.8%的受访者维权方式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。但是消费者在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时又面临诸多困难,各占70.0%的受访者表示“程序复杂,时间过长”和“维权成本高,耗费时间长,花钱多”;有40.0%的受访者认为不熟悉相关法规;30.0%的受访者认为举证困难。说明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,不愿耗时费力维权,也是助长各种不诚信经营活动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,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维权工作的研究,简化程序,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,从而助推消费环境改善。

        (三)虚拟平台购物存在风险。伴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,消费升级持续加速,不断涌现的消费新业态、新模式,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,提升消费便利度的同时,也暴露出安全保障不足的消费风险。直播平台购物、电视购物、网络购物等越来越成为消费的主要渠道。调查显示:我市38.1%的受访者经常选择微商、电视、电话或网络购物,在购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,21.4%的认为“ 网购商品质量有瑕疵,不履行承诺”;20.6%的认为“未经许可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”;25.1%的认为“未履行提供商品和服务性能、质量、用途、有效期的义务”;30.4%的认为“未履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、真实标识的义务”;22.0%认为是“未履行售后服务和‘三包’义务”。同时,有56.8%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微商、电视、电话或网络购物等方式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。在如何维权方面,40.9%的受访者表示“通过退换货维权”;还有18.7%的受访者表示不了了之;只有6.7%的受访者表示通过“举报投诉维权”。说明由于微商、直播带货、电视或网络购物等消费方式存在于虚拟空间,知情权、隐私权、售后服务等等难以保障,欺骗消费者的可能性更大,更需要制定专项的法规条例加强规范引导。

        三、对策建议

        (一)加大执法力度,提高维权效率

       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健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;要充分发挥消费维权职能作用,大力开展市场监管执法,重点抓好打击假冒伪劣专项整治;要注重宣传教育,增强社会公众的权益保护意识;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,提升监管能力。

        加强舆论监督,对各类不良商家和不法经营行为给予及时曝光,提高企业违法成本,追究违法责任,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。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内容,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,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,提高群众辨别商品真伪的能力。充分发挥维权平台、组织的力量,推进消费维权机制健全完善。消协组织要认真履行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,充分发挥消费维权社会平台作用,凝聚全社会力量,营造安全便利消费环境,让消费者能消费、愿消费、敢消费,激发消费潜力,促进消费增长。

        (二)增强经营者法制观念,依法规范自身行为

       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力量,坚持“守底线、拉高线”,促进行业自律、企业诚信,打通关键堵点,保障消费畅通,推动消费在安全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。通过强化信用建设,促使企业主动承担法定责任、自觉做到诚信经营。畅通经营者和消费者意见沟通渠道,引导经营者倾听消费者诉求,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动力。引导行业加强自律、规范发展,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,形成企业守规、行业自律、百姓放心、消费舒心的消费环境,为更高水平经济循环提供强劲动力,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        (三)虚拟购物空间有待净化

        相关主管部门要突出监管责任,进一步加大网络购物执法力度,加强对网络购物平台监督管理,不断净化网络购物环境。工商等相关部门要设置专门的网上监管机构,配备专职人员,对电商参照实体店标准实施管理。同时提高网上销售企业准入门槛,加大对兜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,提高其违法成本。实行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于不诚信的电商,轻则实施经济处罚,并在网上公开曝光,重则责令其退出电商市场,终身限制进入,且酌情追究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责任。只有这样,才能多方携手形成合力,倒逼商家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,为“十四五时期”开好局、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。(撰稿:王宝龙)